What!?抗凝药华法林或会导致血栓?
时间:2022-09-27 14:41:59
来源:帝迈
作者:帝迈

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抗凝药华法林导致血栓的机理。

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在作用上以拮抗维生素K为主,可抑制肝脏合成具有活性的凝血因子(如因子II、VII、IX、X)以及抗凝因子(如蛋白C、蛋白S和其他蛋白质)。

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,在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,大约有1%可能发生皮肤坏死,其中女性占85%。显微镜下可见坏死部位,表皮下小静脉和微静脉有纤维蛋白沉积,小动脉内则少见有微血栓形成。

华法林引起的坏死与先天性或获得性蛋白C、蛋白S缺乏有关,临床上发现这类患者更易发生小静脉和微静脉血栓,但这并不是引起组织坏死的唯一原因。


1. 蛋白C缺乏


▲ 蛋白C的分子结构 源自《蛋白C抗凝通路》


蛋白C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因子,其血浆半衰期为6~8小时,蛋白C在内皮细胞表面被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TM复合物活化后,在蛋白S辅助下灭活Va和VIIIa,从而发挥其抗凝作用。


华法林虽然可同时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及抗凝因子,但由于除因子VII(血浆半衰期4-6h)外,其他凝血因子II、VII、IX、X的半衰期较长(>20h),因此在应用华法林早期,蛋白C和因子VII首先下降。其中蛋白C下降更显著,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尚未受到药物影响,使体内蛋白C含量相对缺乏,处于高凝状态。


有研究表明,在华法林应用早期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+2水平显著升高,提示体内凝血系统激活血液呈高凝状态,原先已有蛋白C缺乏或华法林过量的患者其高凝状态则更加明显,高凝状态引起微血管内血栓形成,导致出血性皮肤坏死。


蛋白S缺陷


▲ 蛋白C,蛋白S及活性蛋白C抑制物的相互关系


蛋白S也是依赖维生素K的抗凝因子,其中40%的蛋白S以游离形式存在,参与活化蛋白C灭活Va、VIIIa的作用。因此先天性或获得性蛋白S缺陷患者在用华法林治疗后,也可导致与蛋白C缺陷症相似的皮肤坏死。


抗凝血酶AT缺陷


▲ 抗凝血酶的临床意义


AT是血浆中主要的凝血酶抑制剂,能灭活凝血酶因子IXa、Xa、XIa、XIIa等丝氨酸蛋白酶。妊娠、手术、口服避孕药是诱发AT缺陷症患者形成血栓的主要诱因。在部分用华法林发生皮肤坏死的患者,存在AT缺陷,其原因可能在用药早期体内凝血酶原活化占优势,而AT的低下又使凝血酶灭活减少,加重机体的高凝状态,因此更易引起微血栓。




对于确有蛋白C缺乏的患者可以给予新鲜血浆或蛋白C制剂以补充蛋白C。皮肤坏死大多发生在用华法林后3~7天,如果在治疗早期,及时监控华法林的用量,防止过量使用。PT INR值在华法林用药监测上应用多年,合理利用凝血筛查项目为患者用药安全保驾护航。



友情链接
版权所有